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动态>>正文

漫漫哲学路 悠悠中国情--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017年11月24日 21:28 敬欣 点击:[]

茫茫大地,浩瀚宇宙,周而复始,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人作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与无限,这样的矛盾使人对人生、宇宙产生系统的反思,这便是哲学。哲学来源于知识,来源于我们以整个人生为对象进行反思,不断思想我们的思想,用人类有限的理性去认识和探索无限的存在。

翻开《中国哲学简史》,这样一本古朴厚重的哲学巨著向我们呈现的正是这样一门走进生命的学问,使我们窥探到中国哲学的一角。在中国哲学中,有儒家的醇厚、墨家的谨严、道家的超逸、法家的冷峻、阴阳家的流转、兵家的睿智、医家的神奇、名家的致密、佛家的宁静,绝无雷同,各自独步千古。冯先生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中国哲学的代表——先秦哲学,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时期主要有四大学派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言儒家的观点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儒家的代表孔子将忠恕谓之仁、知命谓之义。后来孟子和荀子又不断发展完善儒家的思想,孟子作为儒家理想主义派之一,主张人性本善、德之四端、民贵君轻之说,荀子作为儒家现实主义派之一,主张人性本恶、学而不止、人定胜天之说。

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得以使中国人在出世与入世间觅得平衡点。如果说儒家是圣贤,显扬圣者气象,那么道家就是诗人,陶醉诗意幻境。在朝讲孔孟,在野讲老庄,刚健有为,使中华民族日新自强,使中华民族避免蛮干。

道家虽是隐者之学,但也具有广泛影响。在先秦道家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杨朱主张为我、轻物重生之说;在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老子主张道无名、物极必反、无为而治之说,用《庄子·天下》的话来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在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庄子主张不治之治、顺其自然、超脱逍遥之说。先秦道家的生命哲学体系是以“道”为核心的生命本源观、以“形神”二元一体为基础的生命结构观、以“贵生养生”为准则的生命价值观、以“自然无为”为原则的生命存在观、以“身心超越”为目标的生命境界观。

墨家以其卓越的科学思想成就而成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非常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墨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同时对个人主张以苦为乐、俭朴自奉,对社会倡导节用节葬,服从纪律。墨子作为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宛如一名战斗的传教士,与众多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砒砺和交锋,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思想者,在先秦诸子普遍轻视下层体力劳动者的情况下,他却始终不脱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并在针孔成像、杠杆原理等众多领域有深刻认识和发明创造,是以身戴行的典范。墨学一直没有成为中国科学思想的正统,但中国几千年缺乏科学思维的历史让我们更加注意墨学,也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遗产。

法家与儒家并驾齐驱,历代统治者大都是外儒内法,王道与霸道两手并用。法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其代表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主张人性本恶,呼吁严刑峻法、以法治国。固然具有进步意义,然而韩非子完全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排斥一切文化学术。道德与法律本应互为良药,同舟共济,善法可以提升道德的水准,道德可以打破恶法的坚冰。

中国文化的核心便是以这几种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和它所涉及的各个层面。中国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主张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中国哲学认为,人是整体的“存在”,是一切存在中最完美、最完善的。“人者,万物之灵。”一个现代人也应当是完整的人,应当是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统一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哲学虽然缺乏自我批判,因而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弱点,但它解决人生问题的方向,无疑是具有极大优势的,这一点在人类哲学发展中必将产生影响。

中国哲学的另一特点是,它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追求最后的实体,或终极实体,而是追求一种心灵境界。中国哲学最重视人的心灵情感,但这并不是提出非理性的“情感主义”。人之所以为人,不能没有情感,情感之对于人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本质的。人生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满足物质欲望,也不在于追求知识,而在于有高尚的情趣、情操和情怀。对于中国哲学来说,认识某个事实及其所以然,是很容易的。但是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境界,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须下大功夫才可达到。

《中国哲学简史》指出了中国哲学之深远的渊源,是一部哲学精神之大史诗,是一首思想智慧之交响曲。它已带领读者领略了哲学的魅力,走进了哲学之门,至于在入门后怎样深入与历史上一个个独特的灵魂深交还得靠自己研寻。正如马丁·海德格尔把哲学看做是林中路,这条路也许没有尽头,但希望我们始终开放心胸、寻求真理、印证价值,怀着浩然气,捧着赤子心,一直在路上

上一条:中国社会科学院姚喜双教授应邀来我校做学术报告
下一条:衰微和新兴的抗争——《万历十五年》的历史镜鉴

关闭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地址:中国 河南 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东校区教学科研楼A座8楼

电话:0371—86179830 邮编:450046